诗歌作者
约翰·牛顿(John Newton 1725-1807)一位曾经犯罪作恶不信神的人,曾在非洲贩卖奴隶,后来因着我们救主耶稣基督丰盛的怜悯,竟被挽回,罪得赦免,并蒙指派传扬他曾一度竭力摧毁的福音。
诗歌赏析
乐感
这是一段熟悉的经典旋律(源自美国民谣),整体庄重、悠扬,给人一种纯净、超越的感觉。唱时,需要我们放下自己“窄小的天地”,而胸怀广袤、清新纯净、掷地有声的进入(速度不要太快)。
情感
整首诗在字面上是在讲说作者所领受的救恩是如何的奇妙、不可思议且又稳固,并配得赞美。但在诗歌背后我们却嗅出诗人是多么真实地经历了神,多么真实地经历了被分别为圣。
从一个不羁水手、奴隶贩子被分别成为神的仆人、诗歌作者,这实在是一个惊人的恩典。唱时,我们也应当回顾恩典是如何真实的在我身上发生。拿出诗人这样的笃定、拿出我们在神面前的真诚,拿出我们看清这救恩之后的欢喜。
灵感
诗歌第一节里面的“前…今…”,从无赖如我(1节)到赞美仍不减少(4节),从飘荡无定的水手、奴隶贩到锚抛定通入幔内的神的仆人,诗人用其一生的经历,有力的宣扬了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
真理
来救无赖如我:神救了我们,以圣召召我们,不是按我们的行为,乃是按祂的旨意和恩典。这恩典是万古之先在基督耶稣里赐给我们的。(提后1:9)
又将惧怕除掉: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约壹4:18上)
主已应许向我施恩:这福音是 神从前藉众先知在圣经上所应许的(罗1:2)
赞美仍不减少:你们要站起来称颂耶和华你们的 神,永世无尽。耶和华啊,你荣耀之名是应当称颂的,超乎一切称颂和赞美。(尼9:5)
经历
这里我们不得不简单的提到作者的生平:
1725年7月24日,约翰·牛顿出生于英国伦敦,父亲是一名从事地中海贸易业务的船长,母亲是一位敬虔的基督徒。母亲自幼便以基督教的信仰来教育他,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够从事圣职。然而母亲却在小牛顿七岁时辞世。
11岁随父亲的脚步踏上了航海生活,很快的染上了水手们所有的恶习。之后也曾应征进入海军,在皇家海军“哈维奇”号上作为海军少尉替补军官服役。
牛顿曾利用海运便利做贩卖奴隶生意。却在过程中经历被拘禁,在非洲作了奴隶之仆,过着非人的生活。
直到某次,行船于大海中忽遇狂风大浪,千钧一发之际,幡然醒悟,向那位遗忘许久的神呼求:“神啊,求你救我安抵港口,我将永为你的奴仆。”主垂听了他的求告,拯救他免于死亡。那一天,他真正的遇见了神。
之后,牛顿在圣公会担任圣职,终身致力于反对蓄奴制度。
他竭力主张传福音,领人信主得救。推动教会家庭化,把福音带到每一个人的家里。工作无论怎样忙碌,都乐意与人有个别的交谈,好在特别的问题上帮助人。
他在晚年曾说:“我记忆力衰退,但我记得两件事——我是大罪人,基督是大救主。”
启示
恩典就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满足,恩典乃是神把祂自己白白地给我们享受。神的这恩典,乃是为着产生基督的身体,至终来完成新耶路撒冷。
透过诗人的诗歌,我们看到诗人实在地经历了、享受了恩典。透过诗人的生平,我们看到神也用他来祝福了基督的身体。本来在世界里添砖加瓦的人,却来到了教会中唱诗赞美…
今天我们也要看见,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神如何祝福我们、如何让人享受的层面,要再往前一步,要看到神的心意——教会。要来投身其中,为教会花费自己。
实行和操练
- 这一周里学习安静在主面前,看看我们哪些地方得救了:对生活的打算是否一如从前?对钱财的态度是否一如从前?对周围人事物的感觉是否一如从前?是否对罪有感觉?是否对罪人有感觉?是否对神的心意还没有完成有感觉?......
- 这一周里操练尽量少的为自己的事务祷告,尽量多的为有人得救祷告,为圣徒代祷,为同伴代祷,为教会代祷,为神能有路祷告,为神的心意成就祷告,为教会能建造起来祷告。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