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呐喊”(上)
马丁.路德,可以被称作“一个转移时代的基督徒。”在整个黑暗的中世纪,人人都活在宗教的阴影之下,而圣灵,却藉着这个器皿,把教会从一种堕落的光景中,恢复出来。马丁·路德带给我们的,有三样大宝贝——人人都可读的圣经、“因信称义”的真理、和诗歌。
我们不能用如此简单的笔墨来描述一位神大用的仆人,也无法详细的了解、进入这样一位神的仆人的生平。我们试着从“诗人”的角度,来看马丁·路德和他的诗,在那个时代里,鼓舞了多少的圣徒。
-
特殊的背景
历代神所使用的器皿,都有他们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除了神所赐给他们的天赋和恩赐之外,还有他们在幼年时,神所量给他们在环境上的磨炼。这一点,在马丁·路德身上特别显著。在整个宗教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奏效之先,就已经逐一在他的心里发生作用,因此他才能配合神的工作,把教会从宗教的情形中带出来。
马丁·路德生于一四八三年的德国的爱斯利本(Eisleben),他的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一位非常敬虔的妇人,她的谦虚、她的敬畏神、她祷告的灵都是邻舍的榜样,而他的父亲汉斯(Hans)却是一名在本地多次犯法的矿工,由于流亡的生活,这个家常常需要母亲来维持,玛格丽特常常需要作肩背木头苦工来维持家庭的开支。马丁·路德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等他长大的时候,生活的重担自然而然的落在他的身上。
他的父亲的脾气非常暴躁,对他非常的严厉,而马丁路德的性格也是很急的一个人,所以在他幼年的时候,常常受到父母的刑罚和鞭打。他提起有一次的早晨,曾被连续鞭打十五下。
在马丁·路德青年的时候,被送到一所纳尔弟兄会(Null Brethren)学校和另一所爱森纳学校读书。因为他的父母无法供给他的生活,青年的路德常常外出在街头行乞。有一次,因着一个教会的活动,他们在附近的村庄游行,一位农夫听到他们的歌声,拿着食物出来给他们吃,他大声的喊:“孩子们,你们在哪?”可是因着路德的性格,他一听到这个声音就拔脚飞跑,因为他们久受教师的指责。可是那位农夫只是想送他们两根大香肠。
这样一个令人悲悯的儿童和青年时期,对一般人来说,只是成为他们人生中痛苦、不幸的回忆,而在路德身上却是陶塑他成为伟大诗人的摇篮。
-
三次直面死亡的恐惧
长期在家庭和学校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使得路德的性格非常的矛盾和特殊。一方面,他的性格十分的刚强和无所惧怕,但是另一方面,又常常表现的十分软弱和没有决断力。这样的性格影响了他的一生。
他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以非常的毅力熟读哲学的名著,并恳切求神祝福他的劳苦,总是以祷告来开始他的一天,然后去礼拜堂和用功读书。可是当他得到学士学位时,却因为劳力过度而生了一场大病,几临死地。这一次的经历,使他里面有了大的改变,但仍旧不明白救恩的宝贵。
大约在一五零三年,他在和家人欢度复活节的时候,由于行路不慎,佩戴的佩剑割断了他的动脉,同伴四出求救,留下他一人。他躺卧在地,手按伤口,血流不止。自感临近死亡,大声喊说:“马利亚救我!”最后医生赶到,包裹伤处。晚间伤口崩裂,再次昏厥。醒时又呼叫马利亚救助。后来,路德承认:“当时我依靠马利亚确实该死。”而那时他对死亡充满了恐惧,他战兢自问说:“假若我死时也这样全无警告,结果会如何呢?”
同年暑假,回校的时候,在艾福(Erfurt)附近的乡村,突遇暴风雨,电光闪射,火球就落在他身前不远处,他受惊扑倒,跪在地上,自念死期将到,永远的审判正在严肃的呼召他。在这样忧急和恐怖之时,他听到一个呼召,无法再拒绝,便立誓说:“神啊,你若拯救我脱离这个危险,我愿意撇下世界,专心来事奉你。”从地上爬起来后,死亡的恐惧仍然充塞在他的心里。他知道这日早晚终要临到,路德慎重自省,究竟该作些什么?过去的思想也开始更加有力的冲击他---他是一个如此不洁的人,怎能站在神面前受审呢?因着这些深刻的感觉,在他早期的诗歌中,每首都能摸到他对神的尊重和忠诚,对审判灭亡的战兢和恐惧,对救恩的饥渴和感激,使他的诗歌有那样深切感人的力量。
-
蒙召后跟随主的豪迈
在面临了这三次的死亡之后,我们可以看见路德常常被恐惧所充满,因为这是十分痛苦的经历。但在另一方面,他又表现的十分刚强而无所惧怕。当他蒙召的时候,他就决定进入修道院成为一名修道士。他知道这会引起亲人和同学的反对,所以特别邀请大学的同学来欢聚晚餐,席间有音乐助兴。这是路德向世界的辞别之宴。从此以后,他将进入寂静的修道院,和修道士作伴,不再谈天说地,将静坐默想,不再高歌时曲,将静听钟声,所以是他最后一次享受青年人的快乐。同时,他也写信给父亲,而父亲却回信告诉他,如果他去修道院,将断绝父子关系。可是这一切都不能动摇他要去修道院的意念。就在那天的深夜,在他结束了和同学们的宴会之后,他独自去叩奥古斯丁修道院的门——大门开而复闭。看哪!他从此别离父母,别离学友,别离世界,开始进到另外的一种生活中去。
-
在律法下的培养和挣扎
进入修道院之后,那里的严格训练在路德身上塑造了一个和他原来性格相冲突的另外一种性格。他刚刚进入修道院时,修士们大大的欢迎他,引以为荣。可是渐渐地,他们待他苛刻起来,叫他做最基本的工作,他们并没有因着路德是哲学硕士而让路德专心用功,反而叫他打杂,开关大门,按时打钟,扫地,整理房间等,还叫路德拿着口袋去乞讨。这对路德实在是一个大的成全,路德也立刻顺服,提着口袋在街上挨家挨户的去乞食。有时候,他必须去从前的朋友和下属门前乞食,对他来说,实在是非常严苛的训练和屈辱。
更可怕的是,修道院给路德的教训和生活,是希望用禁食、抑欲和守夜来克制肉体,他像囚犯一样关在房里,不断的和内心的邪情恶欲搏斗。他平日的食物,常是少量的面包和一条小鲱鱼。当时的路德认为,只要能成圣,进入天堂(当时的观念),任何的牺牲都无所谓。在当时的罗马天主教中,是很难得到一位这样虔诚的修士的。也从未有这样的一个人努力的用各种的方法来购买通往永生福乐的“通行证”。
但是,对于路德来说,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的,这条路根本跑不通。再强的人,再强的意志,都要在这条路上倒下来。他切望得到救恩的保证,可是这个里面的愿望始终没有得到满足,也叫他没有任何的安宁。当初是这个恐惧驱使他来到了修道院,可是如今,在斗室之内,这种恐惧只有更深的增加。他内心的哀叹,震荡在修道院的长廊里,引起的只是更响亮的回声。他发现在进入修道院之后,好像成了一个更可怕的罪人:实行外面修道院式的圣洁,并不能绥靖自己的良心,他在急难中这样的尝试的结果,发现这只是一个骗局,毫无拯救可言。
他曾在大学的图书馆中,发现了一本拉丁文的圣经(在此之前,从未见过圣经),同时他也发现在圣经中埋藏了许多东西,是他之前在教会中从未听过的。一时兴奋,就开始由约拿的故事来细读。路德发现读圣经并非如天主教所说,是一种干犯神的行为,反而带给他一些心中的平安。但是在另外一方面,由于未能看见救恩的亮光,反而看见自己在话语和行为上充满了罪恶,以致良心深受控告。像他这样一位哲学硕士,竭尽其智也没有办法解决自己被捆绑的问题,即或如此,在他的里面仍有一丝微光:“或许这是神的道路,使我们实在没有办法拯救自己,而必须是神来施行拯救。”从此以后,圣经成为他不能或忘的书籍,随时带在身边。当他的同伴们都是去天主教堂认罪的时候,他却在神面前将自己所犯最微小的罪,都倾心吐意到神的面前,盼望得着赦免。但他仍旧以为必须加上禁食祷告等苦修,以及神父们的细心审察,才能得着赎罪。这种初期修道院生活的矛盾,使他不仅无法得到内心的平安,反而更加痛苦,这痛苦常常使他失去忍耐,失去安息。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