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之下”的牧者:除了讲道和探访,他的一周还在忙什么?

图片[1]-“讲台之下”的牧者:除了讲道和探访,他的一周还在忙什么?-生命成长

 

“讲台之下”的牧者:除了讲道和探访,他的一周还在忙什么?

 

如何为你的牧者祷告?7个具体到细节的方向,成为他真正的同工。

 

“讲台之下”的牧者:除了讲道和探访,他的一周还在忙什么?我认识很多牧者。和他们吃过饭、聊过心事、看过他们讲台下的样子。以前我也以为,牧者的工作就是周日讲一篇道、平时探访几个人。但和他们深入交流之后,才发现这是一种巨大的误解。他们的一周,远比外界想象的忙碌,也复杂得多。那些讲台下的时间,像一座隐形的工厂,日夜运转,却鲜少被人看见。

 

周一:所谓“休假日”的空洞感大多数教会规定,周一是牧者的“休息日”。但这个休息日,常常是最空虚的。前一天的讲台,他们把心力全部燃烧。有牧者和我说过,讲道那一刻,就像肾上腺素把他推到一个极高的山顶。可等一切结束,灯光暗下,情绪立刻掉入谷底。心理学里,这种现象叫“讲台后低潮”。就像演员谢幕后,一个人面对空荡的后台。有人选择关掉手机,一个人待着;也有人逼自己运动、看书,甚至打扫卫生,只为对抗那种坠落感。讲道不是一次演讲,而是一场透支。所以牧者的周一,更多时候是在修复自己,而不是“休假”。

 

周二:进入“隐形工厂”上午,牧者正式回到工作状态。书桌上摊着几本圣经,不同的译本交错摆放;旁边是解经书、原文工具书、旧讲义。看上去更像一个杂乱的研究室。他反复推敲:哪些词该保留原意,哪些要翻译成现代人能听懂的话。讲章不是“资料拼盘”,而是需要思想与生命的消化。很多牧者告诉我,他们常常写了一页,又整页删掉。像一个工匠,不断敲打,直到能听出清脆的声响。下午,电脑响个不停。有人微信咨询信仰问题;有人要证明文件;有人希望预约谈心。牧者得一一回复,语气既要温柔,又不能轻佻,得兼顾准确和体贴。这是典型的情绪劳动——字面上是打字,实际上是把心掰开,贴近别人的处境。晚上,多半是各种会议:财务要汇报,事工要分工,场地要协调。会议结束时,常常已是夜里十一二点。台下的牧者,不是灵性的代言人,而是无数琐事的背锅人。

 

周三:牧者也是学生人们总觉得牧者是“答案之人”。但实际上,他也在不断学习。为了避免思想僵化,他会报名线上课程,或者跟进最新的学术讨论。有时是一门心理学课,有时是一本刚出版的书。学习的目的很现实:如果他不进步,讲台就会停滞。但学习之外,还有大量文字工作。例如写年终总结、提交事工计划、填预算表。甚至要签安全责任书,保证场地符合法规。这些冰冷的文件,外人几乎从未想到牧者要写。可正是这些东西,决定了教会能否平稳运行。对牧者而言,这些工作是一种角色冲突:他既要是“属灵导师”,又要是“行政管理者”。这让很多人内心深处常常挣扎:“我到底是在服侍人,还是在填表格?”

 

周四:面对真实的人这一整天,牧者的时间被一个个预约切得零零碎碎。上午,有人带着婚姻的裂痕来倾诉;下午,有人因失业陷入焦虑;晚上,有年轻父母带着孩子,哭着说自己在教育上的无力感。牧者坐在他们面前,听他们倾倒心里的苦水。他说得不多,更多时候是倾听和陪伴。可对牧者本人而言,这是一种极大的消耗。心理学称之为共情性疲劳——当一个人长期吸收别人的痛苦,他自己也会慢慢被掏空。很多牧者回到家,整个人瘫在沙发上,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可家人同样需要他。孩子要写作业,妻子希望交流,家务等待分担。牧者在外面是“解答者”,在家里却常常是“力不从心者”。

 

周五:讲章的拉锯战周五,讲章进入拉锯战。白天,他不断删改,反复推敲一个词、一句话的顺序。很多时候,他像个编剧。讲章的开头要吸引人,中间要有逻辑,最后要留下余味。但不同的是,这个剧本不是虚构,而是要直面听众最真实的生命。讲章不是知识展示,而是一次心灵搏斗。要让人听懂,又要保持忠实;要温柔,又要锋利。这种拉扯,让牧者常常熬到凌晨。他们不是在“准备一场演讲”,而是在准备一次灵魂的交锋。

 

周六:最后的冲刺周六,是“危机日”。讲章要定稿,幻灯片要完成,敬拜流程要敲定。如果有婚礼或葬礼,那就是全天的奔波。一边安慰家属,一边安排流程,牧者往往连口饭都顾不上吃。到了夜里,他会再把讲章读一遍。脑子里模拟第二天的场景:从开场白,到关键的过渡,再到结束的停顿。这是一种近乎强迫的排练。讲道的背后,是无数遍的自我质问:这样说能不能触动人?这样表达会不会伤人?牧者常常在这个夜晚睡不好。身体已疲惫,心却绷得极紧。

 

周日:表面高光,背后孤独终于到了周日。牧者站在讲台上,灯光洒在他身上。人们看到的是清晰有力的声音,条理分明的信息。可没有人看见他讲台下的颤抖。那三十分钟的讲道,背后是六天的焦虑、挣扎、修订、陪伴、祷告。讲完,他仍要微笑,和人握手,回答问题。而心里很清楚:新的循环,明天又将开始。

 

心理学视角:为什么牧者常常被误解?在心理学里,有一个常见的误区:“可见劳动”与“不可见劳动”差异。我们往往只会对看得见的成果给出价值,比如一场讲道、一次探访。但牧者更多的劳动是不可见的:无数次的书桌挣扎、无数条细致的回复、无数场无形的陪伴。这些都像是“情绪黑工”,没有台前的光环,却日夜在消耗他的能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牧者会陷入职业倦怠:他们被期待永远温柔、永远有答案、永远坚强。可实际上,他们也是普通人,会软弱、会疑惑、会焦虑。

 

写在最后牧者并不是“轻松的灵职人员”。他们更像一群幕后的工人,日日与文字、文件、人心和自己的软弱搏斗。他们不是在享受权力,而是在承担重量。如果你身边有牧者,请别只看见他的讲台。也给他一点理解、一点空间。因为在“讲台之下”,他依旧是一个普通人。

小提醒:这篇文章只是把我和一些牧者聊天时听来的点滴,结合观察写下的一些思考。里面的细节并不代表所有牧者的处境,也不是要替谁下定论。如果你身边有牧者,不妨直接去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或许你会看到更具体、更动人的一面。

 

图片[2]-“讲台之下”的牧者:除了讲道和探访,他的一周还在忙什么?-生命成长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